4月23日上午,“2023中国网络媒体论坛进基层”系列活动走进南京紫金山实验室。从未来网络到集成芯片,从“天问一号”到“深海勇士”,党的二十大代表、科研工作者、媒体代表等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活动现场。人民网 张玉峰摄
未来网络打造“网络高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未来网络到底长什么样?
在活动现场,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紫金山实验室未来网络研究中心主任黄韬给出了解答:“传统网络提供的是‘尽力而为’的基础性服务,多应用在消费型场景,并且存在不确定性。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从消费型领域转向生产型领域,各行各业都提出了多样化、差异性、确定性的需求。”基于此,紫金山实验室提出了“服务定制网络”架构,借助“高铁”的设计理念,精准可控每一个数据包的转发,并进行统一规划。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紫金山实验室未来网络研究中心主任黄韬分享未来网络技术。人民网 张玉峰摄
面向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紫金山实验室通过聚集全球高端人才,开展了大量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成果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落地。
“中国有希望成为互联网下半场新型网络架构和技术体系的引领者。”黄韬说,聚焦核心技术,他们已在未来网络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比如2000公里传输距离只有20微秒的时延抖动控制,打造出了网络里的“超级高铁”,未来对推进我国智能制造向高端攀升、提升国家未来网络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集成电路芯片虽小,却是大国重器,是中国智造的重要基础。复旦大学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曾晓洋围绕芯片话题做了现场分享。曾晓洋说,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的不断发展与相互融合,未来将有许多新科技融入人们的生活,新机遇也会给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带来动力。
复旦大学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曾晓洋围绕芯片话题现场分享。人民网 张玉峰摄
巡天探海彰显科技实力
高水平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让“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成为现实。
“大家看,这是‘天问一号’在宇宙中飞行的一个场景,还有火星车落地工作后的一张自拍,这也成为了经典画面。”在现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509所副所长王伟讲述了中国火星探索的飞天故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509所副所长王伟讲述中国火星探索的飞天故事。人民网 张玉峰摄
2020年7月23日,我国开启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并于2021年2月10日进入环火星轨道。当年5月15日,在经过3个月的环绕火星飞行后,“天问一号”着陆器在经历了完全失联的“黑色9分钟”后,成功降落到火星。4天后,“祝融号”火星车正式进入工作状态,并传回遥测数据。5月22日,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这也正式宣告我国在火星探测工程中一次性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步走”,这在人类航天史上绝无仅有。
“火星和地球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一直是人类深空探测的重点和热点。”王伟说,探测器的最佳发射窗口每26个月才出现一次,而发射过程中任何一个小的失误都会导致任务失败。正是凭借航天科研人员不断对关键技术、关键环节充分验证,才确保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的万无一失。
王伟说,我们整个科研团队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比达到了60%,这伙年轻人未来将继续逐梦星辰大海,加快推动航天强国建设。
党的二十大代表、中科院深海所高级技师周皓分享深海科考经验。人民网 张玉峰摄
“作为‘大国重器’之一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是我国继‘蛟龙’号之后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也是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还有‘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最大下潜深度达到10909米……”一身朴素工装,讲述中国深海科考成就时,党的二十大代表、中科院深海所高级技师周皓如数家珍。
由于工作需要,周皓在2016年来到中科院深海所工作。七年间,他和同事们一起见证、参与了“深海勇士”号成功下潜500余次、“奋斗者”号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27人搭载“奋斗者”号到达全球海洋最深处等系列科考成就。
“明叔杂谈”账号负责人明金维分享《做一个自立自信的中国人》。人民网 张玉峰摄
“如何看待中国的科技发展?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我们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明叔杂谈”账号负责人明金维说,我们国家拥有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还有发展科技的优越环境和制度机制保障,正以前所未有的从容自信面对世界,相信未来中国的科技发展一定会谱写新的篇章。
(责编:王震、吕骞)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东兽药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